重庆大学两所附属医院揭牌 将恢复医学院新建三甲教学型医院
许多世界名校和国际一流高等院校都有自己的医学院,重庆大学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也迈出了重要一步。今后,重庆大学将有自己的附属医院了!昨(24)日下午,重庆大学与重庆市肿瘤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开展“非直管”附属医院合作,并将与沙坪坝区人民政府共建一所三甲教学型“直管”附属医院。据悉,重庆大学将逐步恢复医学院,预计明年9月开始正式招生。
两所“非直管”附属医院:重点开展学科科研人才培养合作
此次合作包括哪些内容?重庆大学将与重庆市肿瘤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共建“非直管”附属医院,分别增挂牌“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
各方将重点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人员交流等方面合作,合作不涉及隶属关系、人事体制、财政拨款方式。
管理模式上,两所“非直管”附属医院由医院方主导管理,重庆大学教学科研相关部门指导附属医院对应部门工作,负责医院学科、科研、教学管理。医院需按照学校要求设置专职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建立相应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研究平台,定期接受学校相关管理评估。
据悉,重庆市肿瘤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肿瘤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是一所集急救、医疗、科研、教学与预防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此次合作是为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重庆大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重庆市肿瘤医院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发展,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共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一所“直管”附属医院:携手沙坪坝共建三甲教学型综合医院
此次合作除了两所“非直管”医院挂牌,还有一所“直管”附属医院在酝酿筹备中。
沙坪坝区人民政府将与重庆大学合作,在井双(井口双碑)片区合作共建一所三甲教学型综合医院,兼顾临床、教学、科研职能,这便是重庆大学“直管”附属医院。
沙坪坝区副区长周红玲透露,医院一期占地面积约93.7亩,床位规划800-1000个,争取明年上半年开工建设。
沙坪坝区政府和重庆大学将共同参与附属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具体来看,沙坪坝区政府为附属医院发展做好中长期规划,负责附属医院的人事编制、财政拨款、征地建设、设备购置等。重庆大学将附属医院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负责附属医院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和运行,并委派人员进入附属医院领导层,参与管理。
双方希望通过共同努力,将“直管”附属医院建成西南地区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公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并具有较强教学科研实力,对区域医疗卫生行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重庆大学将恢复医学院
合作背后,透露出一个信息。在加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中,重庆大学正积极推进学校大生命和医学学科建设,将逐步恢复医学院。
据重庆大学副校长刘汉龙介绍,重庆大学很快会成立基础医学院,主要培养硕士、博士等高层次研究人才,预计明年9月开始正式招生。临床医学院将招收本科生,会跟“直管”附属医院建设进度保持一致。
刘汉龙表示,希望以共建附属医院战略合作为契机,与各方开展深度合作,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机融合,全面提升附属医院教学科研水平和整体实力,促进学校“双一流”建设,更好地服务重庆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这不是重庆大学第一次设立医学院。重庆大学于1929年成立,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但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医学院被调整到了其他高校。
目标 建成国家区域性肿瘤医疗中心
“此次肿瘤医院与重庆大学战略合作关系的确立,是双方在新的历史时期,贯彻中央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化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优化我市健康资源、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创新探索。”重庆市肿瘤医院院长吴永忠介绍,双方在保持人事、财务等渠道不变的前提下,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合作。
吴永忠介绍,这几年来,重庆市肿瘤医院在学科建设、科研教学、医院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医疗服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收治病人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和全市38个区县全覆盖;拥有国家人社部批准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院士专家工作站、重庆市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庆市肿瘤转移与个体化诊治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等10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构建了“一网一链”肿瘤防治体系,71所医院进入医联体建设,17所医院进入肿瘤专科联盟建设,形成了高质量的分级诊疗网络体系。
吴永忠表示,此次合作,重庆市肿瘤医院将乘着重庆大学“双一流”大学建设的东风,依托重庆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先进的优势,充分发挥该院临床学科、人才队伍、仪器设备、医疗水平的优势,打造医疗、教学和科研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医疗教育和服务体系,合力打造肿瘤专业优势学科,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医学人才,为提升重庆市的医学教育水平和肿瘤防治水平、促进全民健康做出贡献。
吴永忠还表示,医院将不断倡导创新理念与革新技术,提高医疗服务品质,积极创建肿瘤预防、治疗、康复、研究一体的现代化肿瘤防治中心,努力建成国家区域性肿瘤医疗中心,满足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各地肿瘤患者的需求。
幕后 “分别”65年 市肿瘤医院与重大再续前缘
其实,说起重庆市肿瘤医院和重庆大学的渊源,还要追溯到70年前。从那时起,两家单位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据介绍,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的重庆大学成立了医学院并开始招收本科生,但医学院没有附属医院,致使学生无法开展临床实践教学。考虑到当时的沙磁医院和重庆大学毗邻,1947年1月,为支持重庆大学医学院建设,国民政府将重庆中央医院附属沙磁医院改组为重庆大学医学院附属沙磁医院,成为重庆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
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重庆大学医学院文、商、法、医等院系被调整到其他高校,医学院并入华西大学,未调走的人员一律调入沙磁医院,交由西南卫生部领导。1952年11月,移交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更名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沙磁医院。1953年在汉渝路(现院址)新建三栋住院部大楼,床位500张,逐步迁离重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