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基因检测“创口”犹存
近日,一篇《华大癌变》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流传,让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NIPT)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NIPT号称“高筛查率、低风险”,让医疗机构、商业公司乃至孕妈倍加推崇。但它却无法避免唐氏综合征患儿的诞生,由此遭遇质疑。
那么,这一DNA检测技术可靠度究竟如何?《中国科学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筛查≠诊断
目前,产前筛查的方法主要包括唐氏血清学产前筛查(以下简称唐筛)、NIPT、超声波检查等。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妇产医院主任医师王欣介绍,一般情况下,如果孕妇唐筛结果显示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或18三体综合征为低风险,医生并不会建议做进一步NIPT检查;若为高风险,才需要进行相关检查。
但产前筛查并不等于诊断。临床中最常用的产前诊断方法是羊膜腔穿刺,它能检测胎儿所有的染色体数目异常以及大片段的染色体结构异常,是胎儿染色体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现实中,孕妇对该方法接受度不高,主要顾忌到其是介入性的“有创”检查以及带来的潜在并发症风险。而NIPT则可以降低相关风险,因此容易受到孕妇的青睐。
据介绍,目前,DNA产前筛查可以检测某些染色体片段的缺失或重复,但这些并不在国家规定的NIPT筛查范围内。一般来说,对于需要做NIPT的孕妇,如果没有明确遗传病家族史,只需进行常规NIPT检测即可。
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的《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规范》明确规定,“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与诊断的目标疾病为3种常见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即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
但专家指出,由于NIPT技术的过度推销、行业内利益驱动等原因,不排除部分临床医生会刻意推荐孕妇使用NIPT项目的情况。同时,也不排除有些医生过度信任该技术,在未充分掌握产前筛查和诊断指征的情况下,造成误诊、漏诊。
低风险≠无风险
事实上,临床中任何诊断方法、仪器设备都不能保证100%的检查准确度,其中会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的问题。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研究员于军介绍,虽然NIPT技术本身比较成熟,但考虑到其检测标本是孕妇的外周血,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很多。
首先,胎儿DNA在母体血液中达到含量高峰的时间点无法确定。一般来说,NIPT要求血浆中胎儿DNA的浓度至少达到4%。临床中最稳健的NIPT操作应先检测血浆样本中胎儿DNA的浓度,但实际操作并非都按流程走。
其次,NIPT主要依靠DNA测序的结果进行分析,而测序的样本用量与成本直接相关。实际操作中,NIPT操作需要在孕妇血液中进行多条DNA分析。但有些公司为降低成本,仅会做较少量的DNA分析,其准确度自然也会降低。
“NIPT不是诊断,只是筛查。受检者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王欣说。NIPT的筛查结果为低风险,不等同于胎儿无患病风险,后续超声检查发现异常后,仍需进一步进行产前诊断。
专家指出,医学遗传学的检查和咨询非常复杂。例如,因染色体疾病种类繁多,同一种病症会有不同的染色体异常表现,不同的病症也会有同一种染色体异常表现。
对此,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凌莉也表示,基因检测方法或仪器设备扮演的角色只是尽可能地辅助人们发现遗传缺陷。
技术成熟≠服务模式成熟
NIPT的技术原理是基因检测,它不仅可以预测胎儿患出生缺陷的风险,也可以实现肿瘤靶向基因检测、个性化用药等。为满足相关检测需求,近几年,国内许多公司开展了第三方临床检测服务。
“但目前我国还没有成熟的基因检测服务模式,科学、规范的服务模式有待探索,技术流程和服务模式的价格也需要规范,从而可以兼顾供检者和受检者双方的利益。”于军说。
根据要求,开展基因检测服务项目前,有关机构需要向国家监管部门报批,审批通过后方可进入医院。但目前一些公司没有按规定流程报批,直接面向医院提供检测服务。另外,许多受检者在接受检测服务前,没有充分了解该技术,并不清楚基因检测不能“打包票”,从而造成被误导的情况。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提示,面对包括NIPT在内的DNA检测,供检者和受检者都要遵循规范,保持理性。
他强调,一方面,从事基因检测服务的公司要遵纪守法,自觉接受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不能为了追求销售量而过度渲染该技术;另一方面,老百姓在进行基因检测相关服务时应多向专业人士咨询,了解其适用人群和风险等,“毕竟这关乎自身的利益,知情同意书不是只签个字那么简单”。